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6


日本人在想甚麼--山野車輪《嫌中國流》
鷹智國際,2014,台灣。

由於語言的阻限和媒體的屏蔽,我們鮮能知悉日本的政治新聞,尤其關於中日關係的新聞,平常難以聽到日本當地人的想法,而《嫌中國流》可算來得正著,以漫畫包裝,提供議題入門的「懶人包」。

《嫌》除了論及軍事擴張、開發非洲建設、中國在日留學生等問題外,特別值得探討的是,書裡關於日本向中國捐款援助金ODA的辯論。ODA全寫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或稱「政府開發補助」,是日本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作者指七十年代起,日本予以中國ODA撥款至今,日本人視之為二戰後對中國的賠償,有助發展中日友好關係,即使現在中國經濟高飛,中方對撥款需求仍然持續,乃日本道義責任。可是,絕大部分中國人,以至世界華人,幾乎對ODA聞所未聞。姑勿論這筆歷史債誰未還清、誰已還清、如何還清,我們對ODA的一無所知,一方面表示一國的外交操作,與對國內民眾的口徑完全割裂,另一方面如何對國內民眾塑造歷史觀,製造種族仇恨,反過來又變成了外交手段。這點《嫌》裡以頗多篇幅辯論南京大屠殺,指出中共如何利用大屠殺事件,激起民族主義的仇恨情緒作外交牌,來維持極權的合法性。

這不是一本好看的「漫畫」,它只是一場以漫畫包裝的辯論賽,這場總是一面倒的辯論,亦不好看,讀者當可找到若干盲點。然而回首香港,前朝港英政府於二戰後設立「重光紀念日」,紀念在二戰在香港保衛戰陣亡的英魂,回歸後公假取消,只在十一月紀念一戰的「和平紀念日」,儀式卻又在「重陽節」同日舉行混淆視聽,2014今年起,更首次官方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及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顯示政府已把原以香港為本位的紀念日,向北挪移。目下中日外交關係緊張,大眾更要對官方的歷史詮釋提高警惕。

* * * * *


光頭怪胎--彼得・布雷瓦《利維坦之書》
時報出版,2010,台灣。

彼得・布雷瓦《利維坦之書》(Peter Blegvad 《The Book of Leviathan》) 裡這位光頭怪嬰叫利維,一臉空白,無眼耳口鼻,故無表情,亦不能表達情緒,因此只能活用無限的機智,和犀利的語言(就只懂單字發音「嗒」一聲!),與他的最佳損友--貓貓--拍檔上路。上路去哪裡?利維與貓貓上高山,落地獄,靈魂被老爸賣了給魔鬼;或自縛在路軌,搏老命,痛快活著畫框裡的一瞬間;或貓貓帶利維到陰間尋找已故的雙親,找到了,像奧菲斯神話一樣,他不能回頭看爸媽,才能把他們帶回凡間。

如此怪誕漫畫,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於英國《獨立報》周日連載。實在很久沒讀到這麼令人驚喜的作品,有種屬於九十年代的鋒芒,文人執起漫畫之筆作出嶄新實驗,讀著彷彿重拾早期麥嘜格格漫畫一般,頁頁都是異想天開的睿智。利維這初生之犢,每件事物都是初次接觸,於是將所有固有定義顛覆再顛覆--胡亂皺摺的一團廢紙,幾何摺線竟可理出飛行物理學原理;看似亂擺一地的玩具雜物,竟是精心擺設,用來計算「基礎物質轉換成變成牛奶的原子公式」;利維面對鏡子,照出一切「意義相反」的鏡像,年輕照成老/男照成女/上變下左變右,於是鏡裡的他變成一位滿頭頭髮而倒立的老婆婆……。處處引經據典,文學歷史哲學科學宗教藝術到流行文化的大海裡打撈再轉化,字字珠璣,鬼馬多端,再加神來之筆食字Gag,點子緊湊得令人汗顏折服。澎湃的思想擊盪,擺脫歸類,跳出漫畫固有形式,時而一格兩格,時而六七八頁作單元,時而工筆精啄,時而七彩拼貼,連角色造型都可以跳脫到說變就變,「這是貓貓的新造型」。中文版譯者和編輯確是用心,不干擾行文趣味又註解清晰,為本書再加分。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