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5


難得好譯本--Seiichi Hayashi 《Gold Pollen And Other Stories》
(林靜一《黃金花粉及其它》英文版)
Picture Box Inc.,美國,2013

不諳日文如我者,只好拜讀英文版。林靜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出道,即於日本另類漫畫鼻祖《ガロ》(Garo) 雜誌發表,雜誌旗下個個獨當一面。惟林氏後期專注於傳統美人畫和插畫創作,早年漫畫已絕版多時,而英文譯本,近年數有《Red Colored Elegy》(D&Q, 2008)和本文介紹的《Gold Pollen And Other Stories》,仍可網上尋獲。

本書收錄四篇中短篇漫畫作品〈棲息花間〉、〈赤色蜻蜓〉、〈山姥子守唄〉及〈黃金花粉〉。自傳作品〈棲息花間〉,描寫作者失戀之時,與母親之間的角力,分鏡與用色大膽奪目,營造強烈的情緒,深刻難忘;〈赤色蜻蜓〉以小孩的角度,描寫一位戰後寡婦,召喚男妓到家中的片段;〈山姥子守唄〉以傳統詩畫融入漫畫的手法,寫一對江戶小情侶與機械人的決鬥,多少反映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的境況;篇幅最長的〈黃金花粉〉則是林靜一未完成之作,筆法揮灑自如,以眾神的叛逆,託寓日本政治哲學家北一輝身後留下的右翼思想的前途。

四篇漫畫前三者均出自1972年青林堂版《林靜一作品集》,其後記文章〈薊光〉乃作者肺腑自述。林靜一生於戰後行將覆亡的滿州國,出生時生活極其艱苦,父親病故,母親即攜林返日撫養,〈薊光〉記下許多童年成長、青春啟蒙、教師抗爭、舊居逼遷、初次投稿等往事,為他後來的作品留下許多解讀的線索。如此文章難能可貴,連同譯者Ryan Holmberg序文論述林氏作品與他母親關係,以至每篇作品評注詳談各種符號背後的文化淵源,統統收錄於這本英譯本裡,實在不可多得。Picture Box出版品一向印刷精美,《林靜一作品集》的印刷老技術雖已被淘汰,英譯本仍盡量保持原版色澤,同樣奪目。本書編譯者集中以「母親」為核心母題來選材,但以林靜一揮瀟自如的筆法,和他製作動畫的效率來說,該有更多題材作品尚待發掘翻譯出版。

* * * * *


十幾廿歲的爸爸 --《爸・不得不愛你》
作者:何家超 x 阿基,麥少峰 x 阿城,Chapman Tse x 阿傑/阿婉,
香建峰 x 阿基,鄺志傑 x 阿隆,何家輝 x 祥仔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香港,2014

《爸・不得不愛你》由五位十幾歲到廿出頭的年輕爸爸,及六位漫畫家合作編繪而成,過程長達兩年。年輕爸爸以自身經驗轉化創作,寫成劇本,再由漫畫家繪畫成短篇漫畫小品,既探討當下年輕人成家立室種種辛酸,亦藉創作抒發感情和發揮創意,同時也為社會上同路人加油打氣。

在父權社會下,打女性主義旗號為女士發聲自是理所當然,但要承受社會種種深層次矛盾和生活的壓力卻非女士「專利」,在社會角色定型下男性往往沒法理直氣壯說出心底話,這本以年輕爸爸的角度出發的作品,或可補充某些被忽視了的觀點。何家超/阿基〈超人爸爸〉裡,提出爸爸也有產後抑鬱的概念,實也反映應設立丈夫產假的需要;麥少峰/阿城〈朗晴的一天〉裡丈夫和妻子角色身份對調了,體驗對方的奔波苦況,兩性的社會角色並不對立;Chapman Tse/阿傑/阿婉〈消失的爸爸〉裡,丈夫後悔早婚而拋棄妻兒,或香建峰/阿基〈神奇奶咀〉裡的爸爸時光倒流重新選擇不生小孩,皆直面男性面對生存壓力的軟弱;如果說母親懷胎十月感情血濃於水骨肉難分,鄺志傑/阿隆的〈夢〉則寫出父親與孩子因無懷胎經驗以至與孩子的疏離感,如原罪般代代相傳;何家輝/祥仔<帶我看月球>裡的爸爸仍在求學,婆媳二人打工養家,生活捉襟見肘,道出壯志未籌的無力感。

幾位漫畫家個個有頭有面,特別何家超、何家輝、麥少峰和鄺志傑更為突出,美中不足是電腦上色令整本書視覺上四平八穩,整體太過統一。撇除漫畫作品,書中每篇作品附加的真人訪談,實在值得留意,由年輕爸爸當事人現身說法,細微而誠實,娓娓道出生活的苦與甘,令人感到社會制度必須改革完善的逼切性。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4

 
漫畫佛跳牆《Folder Attacks Issue One: Buddha Jumps Comics》
nos:books,2014,台灣。

此前略介紹過nos:books出版的限量印刷品,今回再有漫畫出版,請來幾位年輕視覺藝術家,加入畫漫畫的行列,推出合集《Buddha Jumps Comics》。佛跳牆者,漫畫大集薈也。攝影師鄭婷,從事攝影與錄像裝置,作品搞鬼搗蛋,玩味十足,這次〈I am here because I have internet〉將社交網絡截圖、對白與攝影合成圖案,拼貼成短篇作品,看似無意義的內容和無序的拼湊,卻是亂中有序,佈局高明,無聊中有樂趣;戴伶育(另筆名Herztier)近年留學德國,狀態大勇,畫作收放自如,我看她是台灣最有潛力的年輕畫家之一,這次〈Today, Tomorrow〉四頁作品,一葉輕舟滑過,漣漪湧向無限,筆劃輕描淡寫,情感卻非常澎湃;長居紐約的黃海欣,畫盡當代生活的荒唐處境,引人發笑,書裡〈Queen Victoria>,人物造型有如暴飲暴食,泳衣泳褲包攏不住,泳池裡外,半裸不露,想入非非,活色生香;鄭帛囱畫作細小,然構圖、用色、意象皆出神入化,這次黑白作品,幾乎用盡Riso印刷的灰階層次,晦明晦暗,深邃迷人;此前有介紹過兒子作品,讀者應可記得,〈Mandrake〉以象徵性符號繪畫,延伸曼陀羅使人發瘋的詭異傳說,身體、精神與靈魂,畫中有神。

nos:books出版品,一向裝幀獨特,別出心栽。《Buddha Jumps》以硬皮資料夾包裝,以雙孔鋼片串連活頁,卻兼容畫風多變的內容,整齊精緻。每篇作品均預設兩種厚薄紙材印刷,牛油紙及/或海報紙,前頁透現後頁,畫家須利用這種前後重疊的方法創作,令故事的敍述更為複雜豐富,不止於線性、單向叙述。Riso與鐳射印刷配合,完成度極高,單單是裝幀設計,已值回票價了!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9月。)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3

 
漫畫SM -- 黎達達榮《罰養犬》
自資出版,2013,香港

《罰養犬》收錄黎達達榮新作<罰養犬>,以及多篇曾在各種文化刊物、劇場場刊、本地和海外漫畫雜誌發表的精選作品,湊合成袖珍小書240頁。<罰養犬>描寫一位「漫畫佬」收養了一位「文字人」做助手,借「文字人」的想像力作畫,並教他逐步將文字的抽象思考轉化成實在的漫畫語言:框格佈局、鋼筆運用、雲尺畫風位、打網點等等。兩人日夜趕工如地獄式的規訓,助手除了要幫主人整理資料、做模特兒、速記寫生之外,還要煮飯洗衫打掃倒垃圾,全書人物都以SM皮革服飾現身,比喻畫漫畫像自我虐待,極之抵死。故事場景盡是七十年代香港景色,舊物如火水爐、撥輪電話、七層大廈、舊式密斗貨車、快餐廳,一一重現眼前;交稿之日助手帶著原稿出門(當時未有email),卻在路上丟失了原稿,一切如舊時舊人舊物般化為烏有……。

香港獨立漫畫家,以自資出版,曾經出過不少經典,惟一直缺乏資本和有效的發行,刊物大多出版三四期就停辦,沒法長線出版,讀者難以接觸,不成氣候。這困境直到2006年三聯書店開始推出「土製漫畫」系列始有改善,這系列吸納了一群獨立漫畫人出版,既有專欄舊作結集,亦有新書企劃,又積極引薦新人,未嘗不是好事。利申:我也是「土製」系列作者之一,但我仍須建言﹣﹣一地的出版路向、美學風格、以至文化生態,不能依賴單一家出版社來維持,缺乏竸爭會令文化漸趨單一,甚至壟斷,何況三聯及聯合出版集團皆有中資背景,出版內容始終有篩選,以其發行和零售之強勢,加上市面貴租加租,小出版社只會繼續積弱,文化的異議被撫平。香港出了個大師如利志達、中堅如黎達達榮,是香港之福,但因題材或風格與「土製」路線有異,他們一直沒有在這系列裡出版,實是出版社和讀者的損失。然而黎達達榮個性樂天,無人幫他出,他就自己出,曾經在印刷廠工作過的他,出書沒太大技術問題吧?印書太貴?開本小一點,省點成本,狹縫中經營,這大概是《罰養犬》描寫的SM。

* * * * *


高能量、輕金屬 -- C.F.《Powr Mastrs》Vol.1-3
Picture Box Inc,2007-2010,美國

《Powr Mastrs》裡面有個高能量世界,處於不是地球亦不是外太空的時空,角色設定奇趣豐富,介乎人類、野獸、人造人之間,通常擁有超能力或魔法,未至於成聖,但有各自的靈性追求。他們名字古怪(往往難以發音),概念奇異,起初讀著頗難進入,但當人物如連鎖層層交織,看似散落的片段漸成系統:地上一個會說話的洞,叫Jim Bored,只能不停自我循環於無窮回憶中;Bashton Riyder 的快車,每個瞬間都跟隨司機的直覺在變形,以達至在時空行駛的最高效率,疾走如風,無人察覺;Mosfet法師致力鑽研各種實驗,把屍體轉化成可再生金屬;射獵小子Naphtha,把動物屍體賣給「潛艇人」交換甘草零食,「潛艇人」將屍體賣給冰川裡捕水母的Laz 和Bui作肉食,以交換high high「笑氣」;只喝可樂到處撒尿的Tetradyne Cola,偷取蜘蛛怪的巨蛋,轉售給George Herc以繁殖巨人﹣﹣而George Herc,正是Mosfet法師不少失敗的實驗,創造出來的怪胎之一,他們都被囚困在特定時器皿、儀器或時空裡。更多怪異角色設定,蔚為奇觀,未能盡錄。

C.F.一套美學自成一格:畫風驟眼看似草圖速記,構圖常簡略留白,以為潦草而成,實質線條精準有力,鬆弛和克制的手勢配合妙絕,功力高強;人體造型姣好,在soft-core和hard-core的邊界游走,幾能勾起男人性慾;特別是描繪魔法的幻象,線條的想像力和表達力驚為天人,幾何造型和圖騰設計層出不窮,炫目到令人頭暈「Wee Wung Wung」,這部Sci-fi、Erotica、Psychadelic的混合體,真是近年難得一見的作品。《Powr Mastrs》系列尚未結束,期待第4集出版。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8月。)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2


緊記香港教訓 -- 尊子《尊子漫畫「港」中英》
壹出版,1994,香港

假如香港漫畫沒有政治漫畫的話,香港漫畫就不是香港漫畫。逃難來港的祖輩母輩紮根於此,造就言論自由的社會,在各種歷史和地緣政治的因素下,孕育出華語世界中最為精采的政治漫畫,天天在報紙專欄中上演。今年正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三十週年,翻看1994年﹣﹣即簽署後十年出版的《「港」中英》,對照前前後後當下光景,別有一番滋味。

尊子曾在訪問裡表示,他每天跟著時事新聞跑,筆耕的戰場在報紙上,題材有時限性,結集成書出版於是顯得沒意思。然而,較早前九十年代他就出版過幾本漫畫結集,如《混帳東西》(1991)、《過渡期'91-'92漫畫集》(1992)、《乜議員正傳》(1997)等作品,經過編輯篩選和附加評注,新聞雖過時,議題仍然有效。議題仍然有效是因為,歷史尚未結束,當下的香港問題,是舊問題的延續。

因此重讀《「港」中英》,裡面描寫過渡期出現的各種巧立名目的傀儡和代議圈套,或中英雙邊談判而港人聲音缺席,或草擬基本法的陰濕陷阱,或前朝打壓民主的殖民地制度被新朝所利用,凡此種種,今天改朝換代,同一套戲的角色不變,只是多了些新人飾演而已。然而,在近年本土主義方興未艾的時勢下,重溫過渡期的歷史細節,當可更深入理解這場政治劇的操作套路,香港從前懼怕的「九七大限」已過,香港人在沉睡中覺醒,就不再輕易中計、重蹈覆轍了。

* * * * *


尋找亞洲主體 -- 楊鈺琦《工廠》
慢工紀實文化製作,2014,香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出口工業,因國際社會對大陸實施禁運而獲得蓬勃發展的機遇,經濟突飛猛進。類似的故事也曾在台灣發生,楊鈺琦《工廠》記述母親在出口外銷的玩具工廠打工,撐起一國的經濟,直到八十年代工廠遷到大陸,工廠工人一下遭社會淘汰。如今企業又再搬到生產成本更低廉的越南、印尼等國,這是亞洲人的共同經驗。

來自台灣的出版人黃珮珊,居於雲南山中茶園,去年在港成立慢工出版,慢工就是為求出細貨,出版品專門以絲網印刷製成,製版、曬網、印刷、晾乾,由黃一人包辦。《工廠》雙色套印,套色準繩尤勝機器,本書中、英、法文版本同時印成,共限量三百本,早已預購一空。時間和製作成本高昂,也是為了給作者分得更多版稅,如此運作方式,乃盡一人之所竭所能;若是大公司,習慣粗製濫造,睬你都儍。人人說電子書遲早取代實體書,我卻認為新科技會更逼使手藝和物料推向更極緻﹣﹣﹣即使《工廠》作者風格未夠釋放,筆觸細碎如眉頭深鎖,或裝幀紙材色澤襯托尚未完善﹣﹣慢工出版,如此這般精益求精的嘗試,不能不寫個服字。

台灣、香港、中國、緬甸、越南、菲律賓......,慢工出版人來回走訪亞洲多國物色人選,尋找有志繪畫紀實漫畫的畫者,極期望能以亞州人的第一身角度重新描寫亞洲,不讓西方專美,如此願景,長路漫漫,指日可待。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7月。)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1


記得港漫風光時 -- 黎巴嫩《資本漫畫論》
創建出版公司,1990,香港

1990年代初,我唸初中,在港府宣傳片的打擊、家長的反對和學校的抵制下,我的成長幾乎與主流港漫絕緣。錯過了港漫光輝的日子,回頭再找只能找到些少碎片,拼不出完整的版圖。資深漫畫編劇黎巴嫩於1990年所寫的《資本漫畫論》,回顧整個八十年代的漫畫發展,正好幫我等晚輩惡補一下,重新認識漸被遺忘的歷史。

黎氏在書裡大談行業制度的運作,介紹當時舉足輕重、或默默耕耘的大小人物,又嘗試探討當時尚未成形的周邊商品的發展,亦論及翻版日本漫畫對港的影響,以及回顧八十年代漫畫壇大事(如黃玉郎集團上市、馬榮成遇襲等)。全書最值得留意的是,幾篇關於行業制度問題的分析文章:談及低層僱員極長工時但極低薪(比便利店店員更低工資)、腰背酸痛職業病等問題,還有行頭竸爭熾熱下各種畸形現象,例如管理系統從缺以至業界出現太多冗員,又例如以高薪「挖角」請了別家公司的優秀畫家,但卻對本公司無益,目的只為了破壞對手公司,又例如山寨式的生產缺乏提拔新秀的機制,再加上八十年代就香港前途問題令人沉迷於「九七前搵快錢」的心態,最終令漫畫業界僵化和衰落。由此,作者大膽提議成立漫畫人工會,及簡述其可行的方向和策略,令各種問題和糾紛可以得到疏導,建立制度倫理,使業界能健康成長。不過這麼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動議,至今仍無下文。

本書寫於1990年,其時尚未出現網絡熱潮,上網令大家少看書和雜誌了,也令大眾吸收資訊的方式、視野和審美觀發生根本的改變。主流港漫因此顯得固步自封,而以現今勉強的銷量,恐怕更難用來培育新人或作徹底的變革。當行頭風光時只想賺到盡,沒錢時不得不低頭只顧賺錢﹣﹣功利主義其實就是香港人的死症。

* * * * *


隱匿的素人 -- 作者D《神魔戰紀》
新樂城出版公司,2008,香港

話說三四年前,小克有天在油麻地遇到一位年輕人派傳單,宣傳自己的出版,一看發現太厲害,不得了,可惜回頭已不見人影;湊巧楊學德同期在旺角某報攤發現作者D的漫畫,買了回家,原來是小克遇到同一人的作品;又非常湊巧,江記同期又在灣仔某報攤發現作者D的漫畫。漫畫人的磁場互相牽引,發現驚世的作者,叫做作者D。

作者D的幾本作品,《神魔戰紀》及兩輯《熱馬列傳》,完全出自「不懂畫畫但很想畫」的手筆,筆法拙劣,透視和肢體比例不合常理,動作和表情都笨拙﹣﹣但這一切全都不能掩蓋他畫畫的熱情、熱情、和熱情!每格蘊藏很想畫、很想講故事的衝動。另外,書本版面緊迫,對白的字體往往像素不足,有「狗牙」(應是舊式針機打印),有時字體太小,非專注細看不可,這明顯是非專業排版,用手工剪貼對白的方法來製成﹣﹣在這人人有電腦、排版軟體垂手可得的年代,相信作者D的出版製作資源仍然極其貧乏,加上行文所有名稱都有「專名號」標點,似教科書格式,由此推測作者D可能是個中學生。

雖然畫風和設計粗糙,但故事卻有文有路。《神魔戰紀》裡,有兩個外星嬰兒兄妹降落地球兩處,被地球人收養,期間地球兩支軍隊大戰多年,這兩兄妹各自長大,竟加入了敵對的陣營之中,在對決之際才發現這場地球大戰由外星惡魔操縱,兄妹重認,合力與惡魔決一死戰。故事場面多變,雖然有時畫面表達不清晰,驟眼看上文不接下文,但其實故事相當完整。

年輕人創作力異常旺盛,書中還有預告未來的新作:《孤狼星逝》、《銀河三雌》、《戰火情曲》、《龍情血涙》、《撒旦魔債》、《神腿傳》、《宇宙哀歌》、《義馬豪情》、《人間撒旦》、《獨行戰士》和《最後一擊》,光是聽名字已很吸引吧!可是報攤仍未見有新作出爐。阿德問報攤老闆尋找作者D不果,他和小克又曾在《東Touch》專欄刊登尋人啟事,作者D至今仍下落不明,這位隱匿的素人,實在太型!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6月。)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0

 
猛志逸四海 -- 煙囪《乞丐漫畫》
自資出版,2013,中國

借問上次戶口不夠一百元提不到款,而你還有半個月要捱,那時你幾歲?畢業出來返工幾耐?這本漫畫畀不到答案你,但是誠實到你折服。

烟囪《乞丐漫畫》以一系列四格漫畫畫成,主要描寫一位從家鄉上京發展失敗的漫畫家,淪落街頭行乞的際遇。他在路邊販售自家印製的漫畫書,定價低賤亦無人招徠;又製作迷你漫畫扭蛋,與土雞蛋和鹹鴨蛋一起賣,同樣無人垂青;他曾與畫廊合作但銷情不濟而欠下巨債,卻又不得不畫更多來還款;他寄情養花養鳥,或派傳單討外快,但仍無濟於事。

可是即使潦倒,他無限積極的個性,近乎愚公的意志,確為本書帶來無限歡笑。甫一開始單純的逐格大字呼喊「賣不掉,即使你賣的很便宜,賣不掉,就是賣不掉!但是,你以為我再也不會印漫畫了嗎?錯!!我還會印!哈哈!」到後來遭畫廊經紀奚落:「雖然你也是乞丐,但你是正常的乞丐,評論家從你身上看不到殘酷的現實意義!看不到夢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不能引起藝術圈廣泛的討論基本就是失敗了!」到最後自我挖苦到顛峰﹣﹣「我一路乞討來到泰山,我決定等等看日出。」令人哭笑不得,絕處卻見曙光。

大概七、八年前,烟囪與胡曉江、唐彥等人創辦獨立漫畫年刊《特別漫畫 Special Comix》(SC),每年一度結集幾百頁大部頭合集,又與國內外組織合作策劃展出,幾年不懈的經驗累積,漸成大器。如果問中國哪裡找獨立漫畫,SC他們就是當今表表者。在資訊和出版自由受壓制的國度,他們沒申請國際書號(香港免費申請,大陸須付費,費用貴如印刷費)的方式地下出版,突圍而出。香港相對自由,但生活各方面愈見困逼制肘,人人難得舒張,這時應向SC仝人學習,重拾少壯之猛志。

* * * * *  


漫畫家的技法和心法﹣﹣《漫畫基礎技術講座》
大然出版社,1980年代末,台灣

雖說畫漫畫只需要簡單的紙和筆,初學入門的成本和門檻極低,但電腦普及之後,傳統漫畫網紙已難尋得,而Marker筆普及之後,傳統沾墨鋼筆亦在大家的筆袋裡消失。我們對文具或實物的多樣觸感日漸減少,好奇心也日漸萎縮。這本出版年份不詳的《漫畫基礎技術講座》,有一半詳盡介紹上世紀日本前輩們苦心鑽研練成的傳統漫畫文具的技法,無論紙和筆的選擇、不同筆嘴的線條、直尺怎樣不沾墨、雲尺怎樣畫風位、規板畫橢圓、白色顔料遮蓋法、網紙技巧ABC等等細節,都有實物和完成圖的參照。就算你不畫漫畫,對今天只能以「文具控」之名來消費的人來說,這書亦有莫大義意。

本書另一半篇幅,收錄多位日本漫畫家訪問自述,包括手塚治虫、小林誠、尻上壽、士郎正宗、小林善紀、谷地惠美子、原律子、諸星大二郎、蛭子能收等三十位,多為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輩,有的高手未曾出過中文版。科幻/搞笑/少女/怪異/色情/古裝漫畫種種類型,各有所長,他們大談出道經歷、創作技法和心得。有的一畫便上手,有的生活拮据邊畫邊兼職,有的入行當助手三個月就無癮辭職,有的聘了助手還鍛鍊他們獨立成名,有的孤家寡人,有的要養妻活兒,無人有相同的故事。實在慶幸有前人做典範做人辦,活生生擺在眼前,教人失敗不必喪志,不想畫就不要畫,想畫的話,無人可以阻擋你前進。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5月。)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9

超級英雄遺珠 -- Fletcher Hanks《You Shall Die By Your Own Creation!》
Fantagraphics,2009,美國

為甚麼美國超級英雄(Superhero)類型漫畫在1930至40年代,適席在經濟大蕭條後和二次大戰前夕興起,以意識形態或陰謀論角度去理解的話,實在耐人尋味;還有戰前日本田河水泡的野良犬漫畫,乃至六十年代香港《小流氓》打鬥漫畫的崛起,這些種種政經社會背景還有待研究考證。

話說回來,美國戰前的超級英雄漫畫已出現超人、蝙蝠俠、神奇隊長、美國隊長等人物,同期還有鮮為人知的滄海遺珠﹣﹣Fletcher Hanks漫畫。Hanks像當年許多漫畫家一樣,以多個筆名發表作品,日夜趕工,《You Shall Die By Your Own Creation!》輯錄幾個太空奇俠系列,Stardust、Space Smith、Whirlwind都是以保衛地球,擊退外星怪物為主線,主角造型和故事極之相似,疑是扮翻版來霸佔市場;書中還有Big Red McLane系列,描寫伐木公司的壯漢保鑣,力抗搶匪惡棍;還有Fantomah系列,森林女神變成女妖,驅趕在林中作惡、破壞大自然的不法分子。全書不乏單打和群鬥,道理還未講清就馬上開打,腎上線素澎湃上昇,肌肉精幹,動作傳神,渾身是勁;而最搶眼的是各種怪獸的造型,夠晒Cult!那年代美國還未有「漫畫荼毒青少年」的論述,出版尺度可以好闊,反觀今日出版則太過溫文,成長愈來愈壓抑無力。

Fletcher Hanks作品不多,主要在1939-1941年間發表,及後消聲暱跡,於1976年離世。他早年已離家出走,撇下妻兒,所以直到2004年,他兒子才知道他爸生前曾經畫過漫畫。編者Paul Karasik(也是漫畫家)搜集老雜誌,找出Hanks遺落的作品,整理再版,真是功德無量。香港過去報業興旺的年代,亦有不少老漫畫,也應重新編輯再版,留傳後世。

* * * * *


戰爭的平民視角﹣﹣Joe Sacco《Safe Area Gorazde》
Fantagraphics,2000,美國

1995年,波斯尼亞戰爭步入尾聲,美國漫畫家Joe Sacco,跟隨聯合國的物資車隊,進入被塞爾維亞人重重圍困的聯合國指定安全區戈拉日代(Gorazde)採訪,其後花了五年時間繪畫,發表紀實作品《Safe Area Gorazde》,備受新聞界及漫畫界所推崇。

採訪戰爭時,電視新聞常把軍方發炮的畫面剪接成緊湊片段,或記者站在遠處大廈天台保持安全距離,但Sacco的漫畫卻以平民的視點出發,揭示實況。受害人每時每刻要面對令人崩潰的恐懼、非人的殺戮、絕望的求生。原本一起成長的塞爾維亞族鄰居,今天卻起來擊殺自己。一夜,在大屋裏躲避的108位穆斯林要突破圍堵而衝出馬路,一位母親背部中槍倒下,大姊衝前,才抱走母親懷裏的一歲妹妹,自己卻頭部中槍身亡,鄰居遂又抱走小孩繼續逃跑;另一夜,傾盤濠雨,左腳中槍的爸爸一跌一爬,帶著害怕弄污衣衫而不願前進的女兒逃到河邊,要跟鄰居一起涉水逃亡之際,爬了二百米,他卻突然失去繼續前行的意志和勇氣,目送女兒逃去……。

新聞攝影傾向以單一由影像來歸納及總結事件,但漫畫卻把時空解拆,用一格格分鏡來交代環境,帶讀者進入淪陷城鎮的深處:這邊大橋底部搭建了懸空的木板小路,以避開狙擊手射擊;轉眼經過路邊燒燬了的汽車,原來是好友的葬身之處;那邊發電廠被炸毀了,居民就撿木頭裝嵌一部簡陋的水力發電機……。如此微不足道的日常,都是不能磨滅的創傷。被炮火薰黑的外牆,地上的坦克壓痕,榴彈爆破的窗戶,烙印牆上呈放射狀的彈痕,Sacco尖銳的筆觸,畫出彌漫整座危城的沉鬱氣氛,儘管他一次又一次以他獨有的幽默感將之淡化。透過當地人憶述,一邊閱讀,也就跟城中人共同生活,我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產生連繫。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4月。)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8


十六年的壓卷之作 -- 《2w Box - Set Z》
B.ü.l.b Comix,2013,瑞士

這約莫掌心大小的盒裝漫畫《2w Box》系列,1997年由A盒開始,直到2013年以Z作結,一共出了十六年。《2w Box》每年出版一至兩檔,每次收錄五本迷你漫畫,每本皆以雙色印刷,風琴式摺疊、橡皮圈套住,收入灰卡紙盒中,紙盒每個人手摺成,每項工序瑞士當地製造,確保每個出版環節做到最好,精緻的裝幀如同珠寶盒,每期限印約600盒,送禮自用都有派頭。

《2w Box》每次邀請五位國際漫畫家參與,特別挑選「游走於插畫、漫畫和當代藝術之間」的作者,力圖擴闊「漫畫」的界限和讀者的視野,十幾年來作者逾百,中堅如Atak、Chris Ware,青壯如Jenni Rope、栗原崇,到後輩如Aisha Franz、烟囪等等,每盒內藏精銳部隊。來到系列終結,Z盒請來當代藝壇猛將Jockum Nordström、前文談及的橫山裕一、絲印成家的Blexbolex、瑞士健將Elvis Studio、以及初次出版的Nicolay Baker,舊雨新知,金漆封面,四色精印,為這系列劃上完美句號。

除了2w系列,十幾年來B.ü.l.b Comix也推出了15w、25w、40w和Xw系列,形形式式雖是限量生產,累積總量還是驚人得很。世界漫畫DIY出版何其多,亦不乏工藝出眾者,但以有限資源仍然長年堅持原初的生產方式定期出版,不是人人有這能耐。歐洲漫畫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陸續崛起的眾多獨立漫畫出版社,至今如雨後春筍,漫畫出版業的泡沫也已爆過了,長守日內瓦的B.ü.l.b Comix仍銳氣不減,只怕大家淡忘了。它最新的出版目錄就如此道,"We're still here you bastards!"

* * * * *


當時間消失 -- Frédéric Coché《Hortus Sanitatus》
 Fréon / FRMK,2000,比利時

《Hortus Sanitatis》(拉丁語,作健康的花園),原為十五世紀一本草藥書,紀錄當地的植物及其藥性。該書多次再版,內容被不同出版商修改,後來更變成談論怪異草藥及怪物的方誌,已跟原著無干。法國漫畫家Frédéric Coché對此變化甚感興趣,正切合故事主題,便給漫畫取名作《Hortus Sanitatis》。

借古籍為題,書名用拉丁文,以羅馬數字編頁,取材自布魯塞爾多個博物館藏品的形象,處處對當地歷史若有所指。通篇沒有文字,只有圖像與圖像的並置和類比,產生聯想,橫生枝節,故事難以直線陳述,甚至不允許敘述(因為敘述本身就是線性的)。所以讀者要向別人覆述本書內容,大概只能含糊吞吐一堆無甚組織的詞語:幻燈片、嘉年華、布魯塞爾、骷髏、戰鬥、聖女、天使、伊甸園、生命之樹……。

故事開首一部舊式幻燈機,正是全書的關鍵。在漫畫裏,敘事因圖像的並置產生。Coché認為,若然敘事產生於圖像之間的時間遞進,那就不是漫畫,而是電影的範疇了。對他來說,漫畫的敍事是平面的,而不是時間性的。《Hortus》開首的舊式幻燈機,向讀者展示,閱讀漫畫應當像看幻燈片一樣,不應斟酌圖與圖之間的時間上的連貫性──他認為,與其創作一個如小說般可講述但過目即忘的故事,不如作點令人頭痛費解的東西。就像伸出一張張塔羅牌,排列在眼前,閱讀圖像,相互串連起來。這種呈現手法,把敘述化成隱喻,是魔幻的,具法力的,──當地人常常認為布魯塞爾是一個「怪魔之城」──古老的、歷史的,卻又充滿預言,像塔羅牌的占卜術。

Coché本身是一位版畫家,專注銅版蝕刻創作,以版畫手法來創作漫畫,對他來說易如反掌。比利時 Fréon出版社與法國Amok出版社合併為FRMK,是歐洲獨立漫畫圈的元老,他們對印刷的極致追求,無出其右。印刷Coché的黑白作品,卻分四色來印刷(兩層專黑色,兩層冷暖專灰色),以求完美呈現作品,不能不服。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3月。)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7

 
潮流最尖啄 -- 蘇真真《潮童樂園》集思,2013,香港

蘇真真的首作《香港潮語學習字卡》一炮而紅,平常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口頭語忽然升呢入典,大人細路愛不釋手,人人朗朗上口,外星話活學活用繼續研發繁衍,除了益智好玩,大家心底裡其實還覺大快人心,因為它正正激發起我們對廣東話母語的無窮興趣。2010年夏,蘇真真開始在《太陽報》副刊發表四格漫畫,至今並無間斷;蘇真真白天上班,放工還兼顧專欄,實在不簡單,他的確有漫畫家必要的能耐和意志。專欄刊載兩年多後結集成本書《潮童樂園》,粉絲們實在餓太久了。

香港人其實鍾意笑,因為生活逼人,大笑可以舒壓釋懷﹣﹣香港有喜劇笑片的傳統,盛產笑匠,不是沒原因的;香港人亦鍾意講笑,因為廣東話本身靈活快捷,令人腦筋轉數加速,而且聲調鏗鏘,幾能七步成Gag。樂園裡的潮童有著兒童天生的率性,但廁身香港的環境個個變了大人精,機關算盡市儈勢利,受網絡控制的世代上演荒誕劇,一格一格笑中有刺,批判小孩其實批判大人自己。蘇真真無疑是搞笑能手,但認識他的朋友會發現,他還有種畫人的含蓄氣質,跟他筆下喪喪地的世界相映成趣。我忽然聯想到許冠文、許冠傑的《雙星報喜》,那種搞笑而溫文混合而成的妙趣。

蘇真真筆下潮童,眼睛烏卒卒,眼白、眼珠都一團黑,卻能表現富豐表情,加上怪艷的色彩和帶點稚拙的造型,倒有種舊時代印刷品的風味,彷彿是一種沒經過日本漫畫洗禮而發展出來的風格,既陌生又似曾相識,令人驚奇。蘇真真說《潮童樂園》名稱乃向《兒童樂園》致敬,為本地視覺風格的傳承加添註腳。雖說他的漫畫有點舊時代基因,題材卻是當今新潮之物,蘇真真每天上班就在前線打拼,跟這群任性奔放笑料十足的怪獸小學生一起搗蛋,一起創發新語言,實在走在潮流最尖啄也!目下,香港正在推行普通話教中文,港童以廣東話創新詞彙的能力勢將遭受壓抑,潮童被逐出語言的樂園,本書可能是星球爆炸前發出的最後光輝。

* * * * *




純粹極端,極端純粹 -- 橫山裕一《Travel》(トラベル)
East Press,2006,日本

有人說看罷橫山裕一的作品不明所以然,我說可以讀完罷就,不必深究,因為全書沒有文字,也幾乎沒有劇情,人物沒有對話也沒有深刻交流,只傳遞視覺,不傳遞思考﹣﹣二百頁純粹的描寫,極致的描寫,橫山只負責窮其精力去描寫,至於風景好不好看,在乎讀者有無心領會了。

是以,橫山的《Travel》,可以用三種方法介紹:
一、簡單的話,可以如此作結:二百頁的列車之旅,完。
二、稍為複雜一點去描述,可以這樣說:三位主角登上火車,穿越各種各樣的車卡,掠過各種各樣的乘客,沿途風光明媚,經過住宅、運河、高山,驟晴驟雨,穿越深山隧道,進入城市,第三個站下車。
三、用橫山窮究細節的方法去描述的話,可以這樣說:三位衣著獨特的主角到站,抬頭看站牌,從腰間掏錢,按鍵、投幣、買票,閘口插入車票、過閘、車票彈出、取出車票,經過小賣店,沒買飲料,到月台候車,火車靠近、到站,車門滑開、三人上車、關門,列車起步加速,三人按鈕、車卡門打開、穿過另一卡......(下刪三千字);陽光從密雲間透射,光暈折射,穿過玻璃,陽光灑遍車廂,黑白光影投到有規律的坐椅上、和不規則的乘客身上,乘客眼鏡反射光芒,車廂光影亂舞,後來忽然下雨,雨點一滴滴打在車窗上,起初微雨,雨愈下愈大,玻璃上流動的水點愈來愈長而在整塊玻璃面流動,透過雨水的折射,人臉愈變模糊......(下刪五千字)

小動作和小感覺因被描寫而放大,細節多如繁星,每一個瞬間都能入畫,幾可耗盡墨水畫筆的所有可能。但橫山盡以俐落的筆法完成,分鏡和翻頁帶來的節奏感極之明快,就像讀劉以鬯的短篇小說一樣,行文流麗而且非常摩登。速度感加以各種趣怪的造型,我叫這做 futurist punk-funk!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2月。)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6



留鬚的男人,天才中的天才 -- Olivier Schrauwen《The Man Who Grow His Beard》
Fantagraphics,美國,2011

比利時是漫畫大國其來有自,從Tin Tin到藍精靈,到近代獨立漫畫的崛起和歐陸連線,傳宗接代演化繁衍,小國大有精采。Olivier Schrauwen 可謂近十年來最令人注目和驚訝的奇才,2006年出版首作《My Boy》,以仿效百年前美國漫畫的風格開創漫畫的新境界,一鳴驚人。我認為當代畫人竟能胸懷百年古人的專注力以企及古人的藝術高度,極為罕有,是天才中的天才。

Schrauwen第二部作品《留鬚的男人》由七篇瘋瘋癲癲的短篇漫畫結集而成:一位素食者流落剛果與獵人為伍,一位藝術系學生畫出不同髮型人士的精神世界,一位癱瘓老人在腦海裡溝女的幻想故事等等,均觸及到幻想與現實、內在和外在世界之間的矛盾和互動,卻包裝在令人會心微笑以至捧腹大笑的情節裡,頁頁有驚喜!

Schrauwen畫藝奇高,線條自由活潑,造型極盡靈動;用色暢麗,一見難忘,甚有舊時代印刷品的韻味,不流於懷舊而充滿當代魅力;他畫風多變,幾乎畫甚麼都無難度,各種風格共冶一爐,竟又匯合成一,自成系統。他既是優秀的畫人,亦兼顧動畫創作,故此講故事能力高明,行文流暢,每個短篇皆有叙事的新嘗試小實驗,而不曲高和寡,可以肯定他除了是厲害的作者,同時也是一位厲害的讀者。如此奇人奇技,真是千載難逢。

2011年本書推出美國英文版,比原來的荷語版多了一個故事,不識歐文者終於可以拜讀。但美版卻印漏了其中兩頁,真是掃興;美版外判四色柯式印刷,又不及法文版的專色精印般佳好,像好酒放在爛酒杯,枉費心血。如讀者對書本有要求,不妨幾個版本買來對照。


(原載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1月。)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劉智鵬《香港早期華人菁英》


呢本勁好睇,劉智鵩《香港早期華人菁英》,輯自《AM730》「香港人香港史」的專欄文章,講香港 開埠至辛亥革命時期的華人精英人物。起初主要講富商感覺平平,彷彿都是英人/殖民買辦而已,後面講到辛亥革命,特別是幾個在中興會內外的神奇人物,行醫辦 學辦報搞軍訓,將前述的商賈和他們後代作革命支援的事跡貫穿起來,真係讀到眼瓊瓊。還有幾個嗡得出的街名幾號地址,前面扮鋪頭後面係基地,要說保育從此有 根有據;每章都有人物照片肖像,很好的視覺參考。

Check it out:
http://www.chunghwabook.com.hk/9789888104963/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5


末日微光 -- Amanda Vähämäki《Cani Selvaggi
Canicola, Italy, 2013

2013年底,末日思潮仍未退卻。芬蘭漫畫家Amanda Vähämäki 新作《野狗》(Cani Selvaggi)裡面,舊文明毀滅後,剩下只有小孩與老人,新世界在小島上一間簡陋的士多重新開始。士多由一位小女孩打點,賣些雪糕零食、咖啡茶水,老人家常來打躉。店裡的母貓,生了一窩小貓不久,有天卻被島上野狗咬死了,小店主得悉後病了一場;她病癒後出門巡視,點算島上的狗隻,叫喊一隻一隻野狗的名字﹣﹣原來野狗都是她放養的,因為她不忍放棄任何生命,即使狗的野性或會傷害別的生命。世界雖然毀滅了,重生的小島卻是生機處處,這可算是作者卑微的寄望。

Vähämäki 擅寫人性的善,細微細眼處發出微光,不講大道理,「愛與善」無需以「恨與惡」做對照。讀她的漫畫,彷彿回到童年時看卡通片的純真世界,情感深刻,但不落俗套,是一點一滴蒸餾出來的真。她畫動物特別有一手,筆法溫柔,動物充滿靈性,表現出人類難以表達的感情,世界因而豐富了。她的漫畫多以鉛筆繪畫,污漬盡現,卻能營造深邃的氣氛,自成一格。這位八十後漫畫家,高中後離開家鄉到意大利波隆藝術學院唸書,巧遇剛組成團的Canicola,此後陸續發表漫畫作品。Canicola是當代歐洲獨立漫畫不可或缺的一隊精銳部隊,稍後有機會再作介紹。

* * * * *



香港精神寄託 -- 王司馬《牛仔 30 - 笑口常開》
博益,香港,1986

幼時家貧,無閒錢買書,除了屋邨隔週停泊的公共圖書車,就只有過時過節到祖父家,才有課外書看。看王司馬的《牛仔》,只有圖沒有字,似懂不懂,但是看得不亦樂乎。今年「牛仔」誕生四十週年,同時也是漫畫家逝世三十週年,月前在王氏的家鄉澳門有紀念展覽,明年在港亦有相關展出,如今重讀這家傳戶曉的經典,別有一番滋味。《牛仔》所繪畫的1970至80年代的香港,小偷或拐子佬常常出沒,多少反映社會情況;女性造型性感嫵媚,迷你裙極短,可以想像當年思想開放程度;契爺喜愛玩Hi-fi,是音響發燒友,也許當年生活不乏小情小趣。有一篇特別深刻:牛仔路過一攤小販檔,一家人擺賣,第一格只有地攤,第二格漸進有太陽傘,第三格變了稍有規模的檔口,第四格變成有招牌的店鋪,而畫題是「克勤克儉」﹣﹣從前小販白手興家的故事,是香港很多家庭的寫照,反觀今天小販受諸多打壓,低下層很難靠努力爬上去。漫畫裡描繪尋常微小事情,經過年月洗禮,變成了有力的控訴。


我成長於1980年代,看的正是博益出版社80年代的版本,四四方方的袖珍裝非常方便,簡簡單單黑白線條,滿有書本的質感。更早的版本有報攤發售的單行本,可惜今已難尋。博益倒閉後,亦有天地圖書的版本,可惜開度、設計與色感皆欠奉,有大好作品被糟蹋了之感,難怪今天看書的人愈來愈少。

(原載於「動漫基地」網站,2013年12月。)

(寫得不好的)舊文重登 4



香港經典再讀﹣﹣楊學德《錦鏽藍田》
自資出版,香港,2002

《錦鏽藍田》描繪1979年夏天某日,藍田屋邨裡的眾生相。它並無突出的主角或故事主軸,全由屋邨裡的「咖哩啡」擔大旗,小人物小故事共治一爐。遠方背景正在開山闢石,市面同時懸掛米字旗、青天白日旗和五星旗,地鐵還未開來,巴士無冷氣亦無電視;鏡頭拉近一點,波地爛仔撩事生非,大排檔爺爺講潮語,打機同學懶理學校鐘聲,落難香港的鄉親,只要「麥提莎」不喜「麥麗素」的胖子,丟失美國士兵玩具的小孩,萬家晾衫竹掛起萬國旗﹣﹣庶民生活圖景巨細無遺,實在沒法盡錄。楊學德回憶中的世界,色彩何其烈艷,晚上一場風暴彷彿吹走了一整個時代,繼而屋邨清拆,冰冷的高樓和暗啞無光的現實取而代之。《錦鏽藍田》厲害之處,是在香港人現在耳熟能詳的「保育」、「集體回憶」、「地產霸權」等概念尚未成形之前,就已把這些嚴正的命題繪聲繪影有板有眼畫出來了。假如有天有人上線上綱,這部漫畫很可能會成為攻擊批鬥的對象,因為它觸動了目下社會各種難解的糾結。

2007年香港三聯推出復刻版,印刷顔色偏差頗多,亦即色彩美學的偏差,阿德出國時也不敢帶去見人;而後來的模仿者,恐怕都看錯地圖走錯路了。同年出版的法文版,則印刷比初版更為精良,可惜不諳法文者無緣拜讀,但這版本對歐洲獨立漫畫新生代卻產生了很大的啟發,好像比利時的Brecht Evens深受影響。今年2013年的中文簡體版,顔色印好了,書名卻改壞了﹣﹣《我在屋邨長大》,你當阿德是《我在伊朗長大》的膺品嗎?「錦鏽」的雅致,「藍」的色彩,以及「藍田」的地方性,蕩然無存。

* * * * *


迷幻、荒唐、勁搞笑﹣﹣傅志華《最近的路障》
Editions Litan,台灣,2010

一、一隻「人頭鳥」,偷咬一位美女的腳跟,一位騎士挺身相助趕走怪鳥,怪鳥邊飛邊喊:「吻我!她嘴唇好軟!她嘴唇好軟!」騎士問美女:「牠說的是真的嗎?」然後就吻下去。

二、阿茂整餅,在熱鍋上烤pancake,熱鍋一拋,圓形的pancake拋上夜空,貼在天空上變成月亮,阿茂便從廚櫃拿一盒砂糖出發,門外有架火箭等待升空。

以上情節出自這位居於法國和台灣兩地的François Fléché(取了個中文名傅志華),他畫油畫,也畫壁畫,漫畫首作《最近的路障》(Remblais Récents),書名不明所以然,正好配合書裡荒誕的氣氛。全書不過二十篇單頁漫畫,卻好像一塊小石頭,激起巨大的旋渦,想像力極其驚人。人物常常置於疑幻疑真的場景,時而壓抑胸中的鬱悶一下爆發,時而出現情欲的勾引,時而荒唐的處境產生搔不到癢的笑點;加上桃紅、粉紫、翡翠綠、泥黃等配搭怪異的色調,有時斷頭斷尾像夢樣的情節,讀著卻完全投入畫中的意識流,潛行到想像世界的迷離異域。而這迷離世界終歸是內向的,達至某種不得已的迫切性,書中一篇漫畫正好總結這樣的內部世界:

三、有一晚,我吸進自己的內部,裡面幽暗而不分清事物的邊界;我繼續前行,走廊掛著各種形狀的物件,進入房間,地板發亮,還有螢光的植物;然後另一房間,一對情人在做愛,而隔壁正發生一宗命案,這時突然跑出一匹奔騰的馬,然後我聽到憂鬱的音樂,我隨著音樂一直走,最後到達海邊的懸崖,我別無選擇只好跳下去。


(原載於「動漫基地」網站,2013年11月。)

(寫得不好的)舊文重登 3


教你點入行的實用指南
﹣﹣馬龍《漫畫教坊》

創建出版 (香港),1990

漫畫家點入行?這是年輕人常問的問題。馬龍以多年在報章發表的經驗,談談成為專業漫畫家的門路。

先來基本功:臨摹偷師,培養耐性和恆心,習成技法;再來漫畫格式的摸索:對白氣泡的形狀和閱讀次序,如何構圖,還要雕琢文字,分鏡起承轉合;再到幾種基本題材的改寫練習,還有論及成為政治漫畫家必要的觸覺和道德立場。旁人以為無從入手的技藝,馬龍都能深入淺出說明。書裡特別提到報章基本製版需要,以及編輯選材準則與時機考慮等,讓投稿者不至為編輯增添麻煩。這些行規和投稿秘訣,十分實用,初學者不至錯摸門釘,走寃枉路。

綜觀兩岸三地的報紙及副刊,裡面刊載的漫畫專欄、或利用插畫來豐富版面,香港報紙為之最多。相對來說,香港報紙版面較多利用視覺傳達資訊,不限於純粹文字傳達;同時由於香港地緣政治位置、歷史因素或報業傳統,香港政治漫畫在華人報紙之中亦最為活躍。因此,香港報業長年漸漸培養出薄裝武打漫畫以外的漫畫生力軍,令香港漫畫變得稍稍比前多元豐富。可以說,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是香港的命根。

* * * * *


日漫強勢,如何本土?
﹣﹣陳仲偉《台灣漫畫文化史》

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 (台灣),2006

本書主要論述1945日治時期結束後,台灣漫畫的發展情況。作者特別對1966-1987年間,台灣實施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的政治審查制度對台灣漫畫的長遠影響和打擊,作出深入的分析。

陳仲偉指,台灣戒嚴時期,一方面政治(反共)宣傳漫畫及兒童漫畫主導市場,形成「漫畫要有政治功能」、「漫畫要有教育功能」的既定觀念,忽略讀者到底想看甚麼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1970年代適逢盜版日本漫畫熱潮,盜版商以不法手段避過審查,日本漫畫/成人漫畫,強勢佔據市場,形成台灣本土漫畫的斷層。即使後來解嚴後出版業恢復自由,台灣漫畫在長期積弱及編輯制度尚未成熟下,面對網絡媒體和經濟波動的衝擊,出版水準及銷量依然不敵日漫。2000年後亞洲各地提倡「文化產業」觀念,然而文化是長期積累的,產業則有投機成份,以產業經濟為目的的「文化產業」,其實是本末倒置。故此作者主張漫畫家及出版社必需深切了解自身文化,明白大眾的文化需要,才能闖出新天地。

反觀香港情況,我成長於八、九十年代,中學時期正值港府大力打擊暴力漫畫和色情漫畫,家長老師齊齊向漫畫說不,與此同時,日本漫畫瘋行,我正好踏正香港本地漫畫的斷層。及後在報章媒體或二樓書店發現獨立漫畫家如黎達達榮、利志達、歐陽應霽等作品,才能認真正視漫畫作為創作表達的形式。如今創作多年,愈來愈想追溯前輩走過的路,望能接通上一代人留下來的遺產。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3年10月)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 2



孖寶兄弟藝術大搗亂﹣﹣
Brecht Vandenbroucke 《White Cube》
(Bries, 2012)

兩位膚色桃紅的孖寶兄弟,天生藝術狂,亦癡亦蠻,硬闖藝術館,公然揶揄、耍弄堂皇大師作品,在畫作上塗鴉、刮顔料、強行加「Like」、把展品切割改造甚至狎玩,又一擲千金買下畫作然後毀掉,極盡無賴之能事。兩人搗亂搞鬼,藐嘴藐舌,一方面對美術館藏品表示不敬,同時卻又表現出兩人(或作者)對作品的深刻理解,搞笑之外,讀者還上了一堂藝術通識課,不懂藝術者,看看漫畫,也會心微笑,可謂雅俗共賞。漫畫雖然一般被視作通俗文化,但當Vandenbroucke用漫畫對高雅藝術作出狠狠批評,比認真的藝術評論還更尖銳。

Picasso、Seurat、Matisse、Lichtenstein等等現代大師之作,在Vandenbroucke的塑膠彩下重現,栩栩如生,再透過單頁或兩頁的漫畫故事來整蠱一番,足見這位年輕漫畫家的爆發力。Vandenbroucke可謂前途無可限量,在比利時根特市的Sint-Lucas 藝術學院修業,在Flickr網站發佈作品,每每幾百個Like,他的奇才馬上獲得《紐約人》、《時代雜誌》等垂青,畫插畫不愁無飯開。這位勤快的創作人朝九晚九在工作室開工,精力旺盛,或許現在就是他青春最鋒芒畢露的時期,我們期待下一個階段的轉變之前,最好速速把這本處女作《White Cube》入貨。

* * * * *



青春浪女不回頭﹣﹣
Ulli Lust《Today is the Last Day of the Rest of Your Life
(Fantagraphics 2013)

1985年奧地利維也納,Ulli芳齡十七,心智早熟,不甘受學校和家人的束縛,終日與一班Punk友混在一起。一天,友人Edi忽然想去意大利流浪,兩個女生身無分文,亦沒有替換的衣服,只帶著一個睡袋,就截順風車出發南下,繞過邊境關卡到達意大利。兩個性格迥異的未成年少女,四處遊盪,餐風飲露,沿途結交各種浪人,偶爾乞點錢,或去妓院騙點生活費。後來兩人受騙而在路上失散,Ulli遭幾個友人強姦,Edi還捲入西西利黑手黨鬥爭的旋渦之中......。

Ulli Lust憑本書獲2011年安古蘭漫畫節「新人獎」,但她其實早已是漫畫壇的中堅﹣﹣素來積極推動紀實漫畫不遺餘力,自2005年架起Electrocomics.com網站提供免費下載,更是當代世界漫畫大本營﹣﹣如今終於交出這本厚達450頁的自傳巨著,確實有種臥龍終於出擊的氣勢:這是非常真實而且誠實的作品,它寫出一個自由的靈魂,如何勇於面對自我和成長的痛楚,亦寫出一個女生,在過往男懽絕對主導的社會裡,如何不屈地活出真我。本書感情深刻而沒有過多的抒情,準繩的自省而沒有過多的辯論,人與地的描寫皆有豐富的細節而不礙敍事。這部佳作今年終於出了英文版,萬勿錯過。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3年9月。)

(寫得不好的)舊文重登


身體才是主角﹣﹣巴斯提昂.維衛斯《氯的滋味》
積木文化(台灣),2013

法國年輕漫畫家 Bastien Vivès,作品正好出了中文版。《氯的滋味》(Le Goût du Chlore)裡,一位個性害羞的男生,為了治療背痛去習泳,而在泳池裡邂逅一位泳術優秀的女生,兩人自始每星期在泳池裡相見一刻,男生漸漸墮入迷戀,以 及無盡的等待中。Vives擅寫平凡的細節,無微不至,兩位角色沒有名字,讓身體成為主角:水中的手臂一划一伸,腿一彎一蹬,身體一傾一擺,水面水底一浮 一沉,池邊翻筋斗再轉身﹣﹣身體的美,尤勝千言萬語,開始愛上一個人的感覺,寫得非常真。事實上,現年廿九歲的Vivès,十歲起便學習人體素描寫生,繪 畫人體絕對駕輕就熟無難度。

由於繪畫根底極好,修過藝術系及動畫的他,甚至不拘泥於每格畫面的營造,而專注於書寫動 人的故事;他直接用電腦畫板繪畫,常以簡化的筆法略去多餘的畫面,務求達到流暢的叙事,通篇故事在游泳池單一場景發生,幾近耗盡種種分鏡的可能。雖然如 此,但像我喜歡看畫的人來說,這種畫法還未充份發揮Vivès的天份和功力、和漫畫的書本形式的極緻,尤其他電腦著色的效果,未能表現水的透徹、流麗。然 而,《氯的滋味》不過是他出道之作,一出手即獲法國安古蘭漫畫節新人獎,及後還有叫座叫好的《Polina》(亦有中文版),還有正在製作的12集長篇 《Last Man》,實在令人期待。

* * * * *


猶太人的統戰之旅﹣﹣
Sarah Glidden《How to Understand Israel in 60 Days or Less
DC Comics / Vertigo (美國) ,2010

很難想像,假如中國大陸政府出錢,免費邀請世界各地華人去大陸旅行,跟你介紹神州歷史文化名勝社會政情,會是一件多麼荒唐的事。而原來以色列政府從1994年起,一直在舉辦這種「意識形態統戰之旅」,每年幾萬個名額,讓各國猶太裔年輕人,免費參加十天以色列旅行團,目的是加強各地猶太人的身份認同感。紐約漫畫家Sarah Glidden參加這旅行團後,將所見所聞所想,畫成這部漫畫集。

生於美國的Glidden,一直反對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她悉心研讀相關材料,期待出發親身印證。抵達當地,卻因為與旅行團領隊或團友政見和史觀不同,令她不敢提問爭辯,而轉向觀察和內省。腦中的交戰,統統記錄在每一章每一段行程裡,從戈蘭高地、基布茲自治社區、特拉維夫、沙漠與死海,直到耶路撒冷,每段都是一場早作準備的文化衝擊,心結愈來愈難解,有時更在旅途上爆發情緒。到最後她立場有否動搖軟化?她自己也不太確定。

Glidden 水彩畫功簡直得心應手(這是她處女之作,卻已達到非凡水準),用色一流,場景、天色、氣氛的描繪細緻入微,一點也不偷懶或省功夫,讀著猶如親臨其境,當它做一本較為真實和尖銳的旅遊指南,實在也不錯。

(原載於「動漫基地」網站,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