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 22


回歸長篇故事--利志達《刺秦》
尖端,1993,台灣。

《刺秦》以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作背景,描寫三位協助伐秦的燕國刺客,掩護荊軻的刺殺行動。秦王身邊有位最強戰士向陽,乃與燕國刺客之一白牙出自同一師門。向陽認為秦王大一統是天之所命,他投奔秦國乃順天而行,白牙一幫頑力對抗,卻是逆天而行。三位刺客先後敗仗,死於向陽手下,白牙最終才發現自己只是燕國的棋子,白白送死的砲灰,而荊軻的行動亦失敗告終。至於故事的女主角響箭,既是燕國的探子,亦暗中為秦國互通情報,是雙重間諜。她心裡同情三刺客,行動亦證明與他們為同路人,但她卻最明瞭他們受擺佈的真相。夾在順天與逆天之爭,她顯得無可奈何。

《刺秦》也許不是利志達的巔峰之作,但技藝足以證明大師風範。硬筆與水墨配合天衣無縫,寫實與寫意兼備。動作場面扣人心弦,分格取鏡角度奇異,使人逐格細味,加上空鏡營造的停頓,增添懸疑氣氛,令通篇呼吸能放能收,節奏有致,幾乎把漫畫推向成為時間的藝術。

利志達出道時曾加入玉郎機構和斯辰出版社,但分工細微的工序使他無所發揮,便跳出體制的框框,獨立出版。他畫長篇故事氣勢凌勵,以獨自一人之力完成長篇,不是人人都能勝任。芸芸眾多獨立漫畫家,能畫長篇的人選,其實屈指可數。漫畫公司分工製作,出版周期頻密,集體創作長篇尚不容易;一人獨力編繪的獨立漫畫家,沒固定連載長篇的園地,得在各種維持生計的短篇雜務中——頂多四格、一頁、兩頁的短篇專欄,依附在報紙雜誌裡——額外擠出時間創作長篇,的確疲累。這是獨立漫畫的一種困局:無人畫長篇作品。

往時大眾倚賴書本報刊的傳播,漫畫書出版種類繁多,到後來武打漫畫出現,漸漸匯聚成主流。主流制式化,到達飽和,出現分流、分枝,衍生獨立漫畫。網絡並未普及的八、九十年代,獨立出版發表何其艱難;如今直到網絡人人發表的時代,形成獨立漫畫的新生態,個個風格獨到,但願能匯聚成流,好好交出長篇的作品來!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5年12月。)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 21


勿忘初衷--黃尖《刺戟:青林堂與青林工藝舍簡史》
Mangasick,2015,台灣。

話說台北有家叫Mangasick的漫畫店,2013年開業,提供店內付費閱覽服務,兼營販售店主精選漫畫。這所位處地庫的藏寶庫,奇就奇在,日本地下漫畫、另類漫畫的藏書量奇豐,令彼岸一眾漫畫迷隔空爪狂,就連日本旅客到訪也嘖嘖稱奇,那麼完整的收藏在日本也難得一見。及後店主兩口子拜訪日本另類漫畫出版鼻祖青林工藝舍選書入貨,有感華文世界缺乏另類漫畫的介紹,故寫成《刺戟:青林堂與青林工藝舍簡史》小書,簡介歷史脈絡,期望對自身環境有所啟發。

書裡從青林堂創辦人長井勝一的兒童時代說起,到戰後物資匱乏,他把舊雜誌改裝成新刊擺攤發售,繼而投身漫畫出版,1962年創立青林堂,出版《Garo》漫畫雜誌打入正規書店發行,逐漸成為實驗漫畫和提拔新人的最重要園地:水木茂、柘植義春、辰已嘉裕、永島慎二、林靜一、安部慎一、佐佐木Maki、安西水丸等活躍於《Garo》的漫畫家,本書一一介紹。

1970年代《Garo》銷量下滑,換了幾次主編捱過了80年代,到1990年長井老邁,便將經營權易手給原本是《Garo》和柘植義春擁躉的軟體公司,但不久這公司不敵Windows市場的進逼而賣盤,青林堂再度易手,因而觸發《Garo》編輯班底集體辭職,另起爐灶創辦青林工藝舍,延續他們的漫畫事業,艱苦經營,但打不死的決心至今屹立不倒。

書裡還刊載Mangasick與青林工藝舍社長手塚能理子的訪談,對話誠實深刻,談到發掘有才華的新人的熱心,與持續創作和持續經營的功夫,字裡行間散發對漫畫的無限熱情,薄薄小書寥寥二十頁,卻是一枚威力強大,令人內心燃燒起來的汽油彈。

* * * * *


過去未來共冶於當下--江記《香江模糊記》
Penguin Lab,2015,香港/英國。

江記為Blur新唱片《The Magic Whip》畫漫畫,成為城中佳話,一方面為老友蜚聲國際而雀躍萬分,另一方面我們吃Britpop奶水長大的這一代,渡過了那段上世紀稱之為「過渡期」之後,香港景況來到這段落,開始轉彎入直路,此際Blur以香港取材,免不了回頭顧盼百感交雜。尤其西人常以異國情調來理解東方,有一刻我懷疑,汝是來攞景,抑是來贈慶?

所謂好馬不吃回頭草,或許Blur深明重訪前殖民屬地撈油水的尷尬位,是以請香港本地漫畫家來執筆,把米高風交給你,這招尚算有本心。這邊廂江記亦沒叫人失望,沒有踩入懷舊或諂媚的圈套,而畫出一個過去未來共冶於當下的香港圖景。

沒對白的漫畫,背景卻充滿可堪細味的細節,如「粥粉麵飯」、「通渠免棚」等香港獨有而非常精煉的四字詞;又如「亂拋垃圾、人見人憎」和「The Better Tomorrow — Coming Soon」標語、地鐵車廂告示「小心世代空隙」、車牌「928」、「D7689」等明號暗號,都借位攝入Blur的香港之旅。再如我們熟悉的交通工具,電車在過山車軌道滑行,或雪糕車沖天飛,都得到悉心轉化,不落「港式icon」的俗套。

江記借前作Pandaman的俠義角色,將「魔鞭」交給Blur樂隊隊員,意味交棒給你。Blur接過魔鞭乘雪糕車飛天,與粵劇紅伶碰頭,再到達佔領現場。在警民激烈對恃中,Blur跳上小輪從皇后碼頭離去,這艘小輪叫「星塵小輪」,就離地升天了,我竟然想起坐在開蓬巴士宣傳政改的離地高官,在民眾的上頭溜走 — 難道這是江記給英國佬的一記耳光?Blur一覺醒來,卻手執夢裡接過來的魔鞭,他們或許在這香港之夢中得到一點點意外的靈感,繼續做音樂吧,這也是他們的本份。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5年7月。)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 20


少年憂鬱系--蕗谷龍生編《ベトエイユの風景―蕗谷虹児の世界》
彌生書房,1992,日本

一般很少在這裡介紹插畫家作品,以免與逐格叙事的漫畫混為一談,但二十世紀初,日本大正時期美人畫、詩畫等作品,對民國文化界頗有影響,如豐子愷受竹久夢二作品啟發,才有將日文「漫畫」一詞引進中文裡。昔時中國語文進入現代,白話書寫仍像牙牙學語,而何謂「漫畫」亦未有定型;再者從浮世繪到美人畫到美少女漫畫似有多少淵源和影響,故此這裡一談蕗谷虹兒,亦無不可。

魯迅曾於1929年編選《蕗谷虹兒畫選》,引介給中國讀者,然而至今在各種民國書籍鉤沉介紹中,只見《蕗》的書影,但內文從缺,亦未見復刻再版。正巧這本由蕗谷虹兒的兒子編輯的《ベトエイユの風景--蕗谷虹児の世界》,將當年魯迅所編的畫選,連封面封底,悉數收錄於書內其中一章,並以日文原文與魯迅譯文對照印出,非常珍貴。

魯迅指當時中國新文藝一時的轉變與流行,主要由發行外國書籍的商販主導,「來一批書,便給一點影響」,其時Art Nouveau大行其道,相比線條強烈的Aubrey Beardsley,魯迅認為蕗谷筆觸來得幽婉些,尤合國人性情,但模仿者甚多,水準參差,故編輯蕗谷畫選,以正視聽。魯迅編集只選十一幅作品,封面特別起用一幅大眼睛美人像,「是作者所愛描的大到超於現實的眸子」,也許可以從這裡出發,尋找日本漫畫多畫大眼睛的線索。

除魯迅所選部分外,《ベトエイユの風景--蕗谷虹児の世界》主要輯錄蕗谷早期詩畫集作品,原稿多已散佚而以舊書掃瞄重印,舊書印刷雖不精良,但能見畫人掌握黑白線條與構圖的手筆,雖然著重雕飾,但不致走火入魔,有時還看見傳統古畫的意境,彷彿拿著鋼筆來表現毛筆的神隨;內容多是少男少女,情情塔塔、感懷身世、離愁別緒,悠悠道出作者坎坷的少年時代。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5年4月。)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 19


德國漫畫新世代--《Canicola No.12 Germania》
Canicola,2014,意大利。

來自意大利波隆的Canicola團隊,是當代歐洲漫畫壇一支不能錯過的勁旅。主腦Edo Chieregato和Andrea Bruno,2006年召集波隆藝術學院幾位優秀學生來畫漫畫,推出Canicola合集,每年一期嚴選精銳作品,由於編選眼光獨到,出版即引來熱烈回響,後來陸續引入海外作品,並出版多部漫畫單行本,可謂當今水準最穩定紮實的漫畫出版社之一。

《Canicola》來到第12期,德國特集,請來二十幾三十歲出頭的新世代漫畫家,個個意氣風發,漫畫、插畫、動畫、平面設計頭頭是道,周身刀張張利,而這種跨越漫畫/繪畫/書寫/設計界限的作品,正是Canicola選材方針。Anne Vagt 平面幾何拼貼作品,筆劃色彩紙材線條空間拿捏準繩;Josephin Ritschel鉛筆灰黑與網點出奇配合,故事裡猛虎出籠禿鷹相博,氣氛詭異;Jul Gordon淡麗的水彩和硬筆,繪出透徹流麗的空間感,寫出一段準備派對的日常生活小品,恰如散文詩;一向專事絲網印刷出版的Paul Paetzel,用色俐落,講一位工廠裡被解僱員工的復仇記,非常緊湊;Sophia Martineck十五幅單幅作品,記錄南美之旅所見所聞,木顏色和粉彩色澤溫熱,風情洋溢,她處理立體空間自有一套,透視似有似無,非常標誌;Maria Sulymenko大膽使用污濁的色彩配搭,簡約的構圖卻能製造深邃的氛圍,寫出內心的陰暗;還有Aisha Franz三篇處境喜劇漫畫,描寫一位陽光少女與脾氣矮仔的生活趣事,造型飽滿有活力,分鏡節奏縝密,笑位藏在細節裡,細細讀大聲笑,是這期合集的點睛之作。

近年常有聞歐洲創作人移居德國,因其房租低廉,不必捱貴租,直接促進各界發展。這批新生代漫畫家之中,在兼顧插畫設計等工作同時,不少自組微型出版社限量印刷出版,小規模作業,再串連各單位舉辦書展、漫畫節等活動,砌磋交流,可說是繼九十年代獨立漫畫在法國爆發以後,後起的漫畫浪潮。回首香港,炒樓和貴租是各行業委靡不振、文化積弱的罪魁禍手,句號。

* * * * *


漫畫大師武林秘笈--手塚治虫《漫畫入門》
武陵出版社,1979,台灣。

《漫畫入門》既寫給普羅讀者,鼓勵家長和教師學習基本漫畫技巧,來跟小孩和學生溝通,同時亦是寫給立志投身漫畫行業的人,傳授繪畫和編劇的要訣。手塚大師毫不吝嗇手筆,一邊解說一邊配以多種圖例說明,條理分明。他起首即指出漫畫是慾望的映像表達,把你心中當下所想的,信手畫出來,例如討厭公司上司,就把他畫出來,再加個拳頭,便可揍他一頓。沒有慾望,就沒有想畫的衝動。

構圖而言,手塚主張「省略、誇張、變形」的手法來塑造角色的基本造型,而即興塗鴉繪畫,常比深思熟慮畫出來的人物更為生動;加上記憶力和觀察力的訓練,去充實角色的性格,性格確定了,編寫劇情就更為自然。編劇方面,無論利用順序的演繹法,或倒序的歸納法,或四格漫畫的起承轉合,漫畫寫得好不好全在乎構思是否異想天開。至於編寫長編故事,則須擬定劇本大綱,然後豐富內容,再潤飾細節,手塚形容好的故事像棵壯健的大樹,枝葉粗細有條理而整體宏偉,而差的故事就像怪樹一樣盤根錯節,枝椏糾纏,形態委屈。

除了技法上的老生常談,手塚字裡行間還分享了許多人生經歷,如幼時母親口述的民間故事,如學生時代在街上被美軍揮拳欺負的經歷,如投稿挫敗卻導致《小白獅》的誕生,又或是作畫工具的一些個人喜好等等,都令滿足讀者對手塚的好奇心。書中附錄除了手塚訪談,還教家長和老師如何畫漫畫,用漫畫來教育小孩和學生;最後還有介紹「中國十一位漫畫家」一章,裡面介紹的均是台灣漫畫家,一方面這應是台灣報禁年代,審查機構常禁止台灣本地的漫畫出版、卻批准日本漫畫的中譯出版,故以附錄形式出版來介紹台灣漫畫,真是委屈;另一方面當時台灣仍有「反攻大陸」的意志,故以「中國」自居。現今地球轉了千百萬次,如此方針出版的《漫畫入門》可算是時代見證了。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5年3月。)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 18


鑽牛角尖,且鑽到底--Joe Ollmann《Happy Stories About Well-Adjusted People》
Conundrum Press,2014,加拿大。

一般很少在這裡介紹那些「故事很好,但畫風平平」的作品,原因是繪畫是漫畫的基本要素,是決定性的,漫畫可以沒有文字,但不能沒有圖畫,而畫風是否獨特,視覺如何呈現,均構成作品的內容一部分,視覺與故事密不可分。Joe Ollmann《Happy Stories About Well-Adjusted People》可歸入這類「故事很好,但畫風平平」的作品,然而它主要收錄Ollmann早期初出茅廬之作,仍有改進之處,大可放長雙眼看。畫風雖無甚可觀,但故事尖銳深刻,行文如流水,援筆成章,不炫技,不矯情,讀罷掩卷難忘。

書名改得好,「身心平衡的人的快樂事」,說的其實是反話,書裡人物性格諸多缺失,而性格決定命運,大多慘淡收場,難得釋懷:一個天生兔唇的寡佬,表演腹語術賣藝討生活,處處碰釘受盡奚落;一個性情溫文的保險經紀,半推半就跟幾個麻甩同事去打獵,怎料只他一人擊斃鹿隻,但無人願意收拾殘局,他只好把屍體扛回家處理;一個工廠裡的機械技工,他酗酒又患糖尿病的媽媽入院,留下無人照顧的智障哥哥,他又得面對他逃避已久的家庭災難;士多啤利農場裡,游手好閒的弟弟,比不上精打細算推銷自家農產的哥哥,故飽受老爸蔑視……。八篇漫畫故事,完全對殘缺、光明對陰暗、強悍對怯弱、窈窕對肥腫,Ollman永遠選擇後者,選擇鑽牛角尖,而且鑽到底,去到盡,但鑽牛角尖並非無病呻吟,Ollman寫對白獨白旁白,裡面有骨有火有針有刺,讀著也覺痛,只因逼近真實,真實到令人疑惑,是否作者親身經歷?

* * * * *


孤獨的靈魂相遇,一拍即合--夏紹虞《Sonic Love》
蘑菇,2007,台灣。

夏紹虞較為人熟悉的身份是一名MV導演或電影美術指導,他擔任美指的《藍色大門》廣為人知,啊原來是他。但他投入錄像和電影世界之前,是個才華洋溢的畫人。《Sonic Love》或許是他從繪畫到電影創作交接期的最後(最後?難保他以後不再畫?)作品,故事裡或多或少透露了一些玄機,描寫逃離過去尋找新天地的境遇:一位出走的結他浪人,落腳於偏遠而無人光顧的髮型屋,髮型屋老闆終日無所事事,結他手有次在公路上撞車,與修理舊式電子遊戲機的女生邂逅,結他手癒後借來髮型屋搞迷你演唱會,再加兩名知音觀眾奔走而來,孤獨的靈魂相遇,電光火石,一拍即合,一夜勁歌,電音呼嘯,黎明即起齊齊上路。

全書不過48頁,圖多字少,畫味極濃,旁白點到即止,片言隻語即交待劇情,劇情大多由人物的相遇來推演,似是沒頭沒尾的故事,如音速愛情,偶遇相遇知遇才是主旨。A3大開本令人完全投入畫裡營造的氣氛,低迷的色調、鬱悶的情緒、冷冽的雨水、疾走的快車--快與慢、沉寂與亢奮對比輝映,百感交集,一觸即發。用油畫來畫漫畫已是少有,而夏的筆觸有自信,造型豐滿有力,近景遠景鏡影倒影抓緊細節,卻又不失構圖骨格,收放自如,非常耐看。如此厲害之作,在台灣漫畫的系統裡,實屬罕有。題外話,香港也有一位電影美指,本身是畫家,往時又從事漫畫創作,名叫黃仁逵,或者有天找找他的作品談談。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5年2月。)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7

 
現代一場夢--Olivier Schrauwen《Arsène Schrauwen》
Fantagraphics,2014,美國。

早前稍稍介紹過比利時漫畫家Olivier Schrauwen的作品,芸芸西歐漫畫出版中,他的作品總是令人引頸期待萬分。新作《Arsène Schrauwen》原由作者自資出版,以Riso速印機限量印製,2012年起分三部推出,至去年由美國Fantagraphics出版合訂本。

故事講述作者的爺爺Arsène Schrauwen,在二次大戰後,遠航到某「殖民地」,到他表兄Desmet的建設公司幫忙,展開殖民地夢幻之旅。Desmet自命偉大建築師,雄心勃勃,誓要開闢新天新地,建造現代超級新城市,名曰「Freedom Town」,種種現代前衛兼超現實建築方案都想付諸實現,但後來走火入魔,神經錯亂,被關在病院裡。Arsène本身無甚專長,作狀幫忙業務,冗員一個,誤打誤撞濫竽充數,又與表嫂曖曖昧昧,終日沉醉於綺夢幻象之中,而一幫當地勞工任勞任怨開墾叢林,不幸遇上傳說中的半人半獸慘遭猥瑣蹂躪。一場大龍鳳以後,所建新城,不過像家鄉的A貨翻版,淪為一座平庸的工業小鎮,人在其中有幾多freedom,已無人過問。

Olivier這書流露的想像力已超乎想像,光看他筆下百變萬千的建築模型,已叫人看得金睛火眼;Arsène的心理描寫,他初到異地的恐懼與愛慾纏綿,寫與畫都活靈活現。二百五十多頁共八章,奇就奇在分開三節,要讀者「請等一星期才看下一章」,如此「吊癮」的叙事,增添懸疑,高潮迭起。Olivier平面設計亦係一流,版面與框格鋪排,每每為故事內容增加張力;再說上回Fantagraphics為他出書錯漏百出,今回書籍裝幀設計由Olivier本人親自操刀,前前後後細節都充滿驚喜,徹頭徹尾是2014年最佳漫畫。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5年1月。)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6


日本人在想甚麼--山野車輪《嫌中國流》
鷹智國際,2014,台灣。

由於語言的阻限和媒體的屏蔽,我們鮮能知悉日本的政治新聞,尤其關於中日關係的新聞,平常難以聽到日本當地人的想法,而《嫌中國流》可算來得正著,以漫畫包裝,提供議題入門的「懶人包」。

《嫌》除了論及軍事擴張、開發非洲建設、中國在日留學生等問題外,特別值得探討的是,書裡關於日本向中國捐款援助金ODA的辯論。ODA全寫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或稱「政府開發補助」,是日本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作者指七十年代起,日本予以中國ODA撥款至今,日本人視之為二戰後對中國的賠償,有助發展中日友好關係,即使現在中國經濟高飛,中方對撥款需求仍然持續,乃日本道義責任。可是,絕大部分中國人,以至世界華人,幾乎對ODA聞所未聞。姑勿論這筆歷史債誰未還清、誰已還清、如何還清,我們對ODA的一無所知,一方面表示一國的外交操作,與對國內民眾的口徑完全割裂,另一方面如何對國內民眾塑造歷史觀,製造種族仇恨,反過來又變成了外交手段。這點《嫌》裡以頗多篇幅辯論南京大屠殺,指出中共如何利用大屠殺事件,激起民族主義的仇恨情緒作外交牌,來維持極權的合法性。

這不是一本好看的「漫畫」,它只是一場以漫畫包裝的辯論賽,這場總是一面倒的辯論,亦不好看,讀者當可找到若干盲點。然而回首香港,前朝港英政府於二戰後設立「重光紀念日」,紀念在二戰在香港保衛戰陣亡的英魂,回歸後公假取消,只在十一月紀念一戰的「和平紀念日」,儀式卻又在「重陽節」同日舉行混淆視聽,2014今年起,更首次官方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及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顯示政府已把原以香港為本位的紀念日,向北挪移。目下中日外交關係緊張,大眾更要對官方的歷史詮釋提高警惕。

* * * * *


光頭怪胎--彼得・布雷瓦《利維坦之書》
時報出版,2010,台灣。

彼得・布雷瓦《利維坦之書》(Peter Blegvad 《The Book of Leviathan》) 裡這位光頭怪嬰叫利維,一臉空白,無眼耳口鼻,故無表情,亦不能表達情緒,因此只能活用無限的機智,和犀利的語言(就只懂單字發音「嗒」一聲!),與他的最佳損友--貓貓--拍檔上路。上路去哪裡?利維與貓貓上高山,落地獄,靈魂被老爸賣了給魔鬼;或自縛在路軌,搏老命,痛快活著畫框裡的一瞬間;或貓貓帶利維到陰間尋找已故的雙親,找到了,像奧菲斯神話一樣,他不能回頭看爸媽,才能把他們帶回凡間。

如此怪誕漫畫,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於英國《獨立報》周日連載。實在很久沒讀到這麼令人驚喜的作品,有種屬於九十年代的鋒芒,文人執起漫畫之筆作出嶄新實驗,讀著彷彿重拾早期麥嘜格格漫畫一般,頁頁都是異想天開的睿智。利維這初生之犢,每件事物都是初次接觸,於是將所有固有定義顛覆再顛覆--胡亂皺摺的一團廢紙,幾何摺線竟可理出飛行物理學原理;看似亂擺一地的玩具雜物,竟是精心擺設,用來計算「基礎物質轉換成變成牛奶的原子公式」;利維面對鏡子,照出一切「意義相反」的鏡像,年輕照成老/男照成女/上變下左變右,於是鏡裡的他變成一位滿頭頭髮而倒立的老婆婆……。處處引經據典,文學歷史哲學科學宗教藝術到流行文化的大海裡打撈再轉化,字字珠璣,鬼馬多端,再加神來之筆食字Gag,點子緊湊得令人汗顏折服。澎湃的思想擊盪,擺脫歸類,跳出漫畫固有形式,時而一格兩格,時而六七八頁作單元,時而工筆精啄,時而七彩拼貼,連角色造型都可以跳脫到說變就變,「這是貓貓的新造型」。中文版譯者和編輯確是用心,不干擾行文趣味又註解清晰,為本書再加分。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5


難得好譯本--Seiichi Hayashi 《Gold Pollen And Other Stories》
(林靜一《黃金花粉及其它》英文版)
Picture Box Inc.,美國,2013

不諳日文如我者,只好拜讀英文版。林靜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出道,即於日本另類漫畫鼻祖《ガロ》(Garo) 雜誌發表,雜誌旗下個個獨當一面。惟林氏後期專注於傳統美人畫和插畫創作,早年漫畫已絕版多時,而英文譯本,近年數有《Red Colored Elegy》(D&Q, 2008)和本文介紹的《Gold Pollen And Other Stories》,仍可網上尋獲。

本書收錄四篇中短篇漫畫作品〈棲息花間〉、〈赤色蜻蜓〉、〈山姥子守唄〉及〈黃金花粉〉。自傳作品〈棲息花間〉,描寫作者失戀之時,與母親之間的角力,分鏡與用色大膽奪目,營造強烈的情緒,深刻難忘;〈赤色蜻蜓〉以小孩的角度,描寫一位戰後寡婦,召喚男妓到家中的片段;〈山姥子守唄〉以傳統詩畫融入漫畫的手法,寫一對江戶小情侶與機械人的決鬥,多少反映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的境況;篇幅最長的〈黃金花粉〉則是林靜一未完成之作,筆法揮灑自如,以眾神的叛逆,託寓日本政治哲學家北一輝身後留下的右翼思想的前途。

四篇漫畫前三者均出自1972年青林堂版《林靜一作品集》,其後記文章〈薊光〉乃作者肺腑自述。林靜一生於戰後行將覆亡的滿州國,出生時生活極其艱苦,父親病故,母親即攜林返日撫養,〈薊光〉記下許多童年成長、青春啟蒙、教師抗爭、舊居逼遷、初次投稿等往事,為他後來的作品留下許多解讀的線索。如此文章難能可貴,連同譯者Ryan Holmberg序文論述林氏作品與他母親關係,以至每篇作品評注詳談各種符號背後的文化淵源,統統收錄於這本英譯本裡,實在不可多得。Picture Box出版品一向印刷精美,《林靜一作品集》的印刷老技術雖已被淘汰,英譯本仍盡量保持原版色澤,同樣奪目。本書編譯者集中以「母親」為核心母題來選材,但以林靜一揮瀟自如的筆法,和他製作動畫的效率來說,該有更多題材作品尚待發掘翻譯出版。

* * * * *


十幾廿歲的爸爸 --《爸・不得不愛你》
作者:何家超 x 阿基,麥少峰 x 阿城,Chapman Tse x 阿傑/阿婉,
香建峰 x 阿基,鄺志傑 x 阿隆,何家輝 x 祥仔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香港,2014

《爸・不得不愛你》由五位十幾歲到廿出頭的年輕爸爸,及六位漫畫家合作編繪而成,過程長達兩年。年輕爸爸以自身經驗轉化創作,寫成劇本,再由漫畫家繪畫成短篇漫畫小品,既探討當下年輕人成家立室種種辛酸,亦藉創作抒發感情和發揮創意,同時也為社會上同路人加油打氣。

在父權社會下,打女性主義旗號為女士發聲自是理所當然,但要承受社會種種深層次矛盾和生活的壓力卻非女士「專利」,在社會角色定型下男性往往沒法理直氣壯說出心底話,這本以年輕爸爸的角度出發的作品,或可補充某些被忽視了的觀點。何家超/阿基〈超人爸爸〉裡,提出爸爸也有產後抑鬱的概念,實也反映應設立丈夫產假的需要;麥少峰/阿城〈朗晴的一天〉裡丈夫和妻子角色身份對調了,體驗對方的奔波苦況,兩性的社會角色並不對立;Chapman Tse/阿傑/阿婉〈消失的爸爸〉裡,丈夫後悔早婚而拋棄妻兒,或香建峰/阿基〈神奇奶咀〉裡的爸爸時光倒流重新選擇不生小孩,皆直面男性面對生存壓力的軟弱;如果說母親懷胎十月感情血濃於水骨肉難分,鄺志傑/阿隆的〈夢〉則寫出父親與孩子因無懷胎經驗以至與孩子的疏離感,如原罪般代代相傳;何家輝/祥仔<帶我看月球>裡的爸爸仍在求學,婆媳二人打工養家,生活捉襟見肘,道出壯志未籌的無力感。

幾位漫畫家個個有頭有面,特別何家超、何家輝、麥少峰和鄺志傑更為突出,美中不足是電腦上色令整本書視覺上四平八穩,整體太過統一。撇除漫畫作品,書中每篇作品附加的真人訪談,實在值得留意,由年輕爸爸當事人現身說法,細微而誠實,娓娓道出生活的苦與甘,令人感到社會制度必須改革完善的逼切性。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4

 
漫畫佛跳牆《Folder Attacks Issue One: Buddha Jumps Comics》
nos:books,2014,台灣。

此前略介紹過nos:books出版的限量印刷品,今回再有漫畫出版,請來幾位年輕視覺藝術家,加入畫漫畫的行列,推出合集《Buddha Jumps Comics》。佛跳牆者,漫畫大集薈也。攝影師鄭婷,從事攝影與錄像裝置,作品搞鬼搗蛋,玩味十足,這次〈I am here because I have internet〉將社交網絡截圖、對白與攝影合成圖案,拼貼成短篇作品,看似無意義的內容和無序的拼湊,卻是亂中有序,佈局高明,無聊中有樂趣;戴伶育(另筆名Herztier)近年留學德國,狀態大勇,畫作收放自如,我看她是台灣最有潛力的年輕畫家之一,這次〈Today, Tomorrow〉四頁作品,一葉輕舟滑過,漣漪湧向無限,筆劃輕描淡寫,情感卻非常澎湃;長居紐約的黃海欣,畫盡當代生活的荒唐處境,引人發笑,書裡〈Queen Victoria>,人物造型有如暴飲暴食,泳衣泳褲包攏不住,泳池裡外,半裸不露,想入非非,活色生香;鄭帛囱畫作細小,然構圖、用色、意象皆出神入化,這次黑白作品,幾乎用盡Riso印刷的灰階層次,晦明晦暗,深邃迷人;此前有介紹過兒子作品,讀者應可記得,〈Mandrake〉以象徵性符號繪畫,延伸曼陀羅使人發瘋的詭異傳說,身體、精神與靈魂,畫中有神。

nos:books出版品,一向裝幀獨特,別出心栽。《Buddha Jumps》以硬皮資料夾包裝,以雙孔鋼片串連活頁,卻兼容畫風多變的內容,整齊精緻。每篇作品均預設兩種厚薄紙材印刷,牛油紙及/或海報紙,前頁透現後頁,畫家須利用這種前後重疊的方法創作,令故事的敍述更為複雜豐富,不止於線性、單向叙述。Riso與鐳射印刷配合,完成度極高,單單是裝幀設計,已值回票價了!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9月。)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寫得不太好的)舊文重登13

 
漫畫SM -- 黎達達榮《罰養犬》
自資出版,2013,香港

《罰養犬》收錄黎達達榮新作<罰養犬>,以及多篇曾在各種文化刊物、劇場場刊、本地和海外漫畫雜誌發表的精選作品,湊合成袖珍小書240頁。<罰養犬>描寫一位「漫畫佬」收養了一位「文字人」做助手,借「文字人」的想像力作畫,並教他逐步將文字的抽象思考轉化成實在的漫畫語言:框格佈局、鋼筆運用、雲尺畫風位、打網點等等。兩人日夜趕工如地獄式的規訓,助手除了要幫主人整理資料、做模特兒、速記寫生之外,還要煮飯洗衫打掃倒垃圾,全書人物都以SM皮革服飾現身,比喻畫漫畫像自我虐待,極之抵死。故事場景盡是七十年代香港景色,舊物如火水爐、撥輪電話、七層大廈、舊式密斗貨車、快餐廳,一一重現眼前;交稿之日助手帶著原稿出門(當時未有email),卻在路上丟失了原稿,一切如舊時舊人舊物般化為烏有……。

香港獨立漫畫家,以自資出版,曾經出過不少經典,惟一直缺乏資本和有效的發行,刊物大多出版三四期就停辦,沒法長線出版,讀者難以接觸,不成氣候。這困境直到2006年三聯書店開始推出「土製漫畫」系列始有改善,這系列吸納了一群獨立漫畫人出版,既有專欄舊作結集,亦有新書企劃,又積極引薦新人,未嘗不是好事。利申:我也是「土製」系列作者之一,但我仍須建言﹣﹣一地的出版路向、美學風格、以至文化生態,不能依賴單一家出版社來維持,缺乏竸爭會令文化漸趨單一,甚至壟斷,何況三聯及聯合出版集團皆有中資背景,出版內容始終有篩選,以其發行和零售之強勢,加上市面貴租加租,小出版社只會繼續積弱,文化的異議被撫平。香港出了個大師如利志達、中堅如黎達達榮,是香港之福,但因題材或風格與「土製」路線有異,他們一直沒有在這系列裡出版,實是出版社和讀者的損失。然而黎達達榮個性樂天,無人幫他出,他就自己出,曾經在印刷廠工作過的他,出書沒太大技術問題吧?印書太貴?開本小一點,省點成本,狹縫中經營,這大概是《罰養犬》描寫的SM。

* * * * *


高能量、輕金屬 -- C.F.《Powr Mastrs》Vol.1-3
Picture Box Inc,2007-2010,美國

《Powr Mastrs》裡面有個高能量世界,處於不是地球亦不是外太空的時空,角色設定奇趣豐富,介乎人類、野獸、人造人之間,通常擁有超能力或魔法,未至於成聖,但有各自的靈性追求。他們名字古怪(往往難以發音),概念奇異,起初讀著頗難進入,但當人物如連鎖層層交織,看似散落的片段漸成系統:地上一個會說話的洞,叫Jim Bored,只能不停自我循環於無窮回憶中;Bashton Riyder 的快車,每個瞬間都跟隨司機的直覺在變形,以達至在時空行駛的最高效率,疾走如風,無人察覺;Mosfet法師致力鑽研各種實驗,把屍體轉化成可再生金屬;射獵小子Naphtha,把動物屍體賣給「潛艇人」交換甘草零食,「潛艇人」將屍體賣給冰川裡捕水母的Laz 和Bui作肉食,以交換high high「笑氣」;只喝可樂到處撒尿的Tetradyne Cola,偷取蜘蛛怪的巨蛋,轉售給George Herc以繁殖巨人﹣﹣而George Herc,正是Mosfet法師不少失敗的實驗,創造出來的怪胎之一,他們都被囚困在特定時器皿、儀器或時空裡。更多怪異角色設定,蔚為奇觀,未能盡錄。

C.F.一套美學自成一格:畫風驟眼看似草圖速記,構圖常簡略留白,以為潦草而成,實質線條精準有力,鬆弛和克制的手勢配合妙絕,功力高強;人體造型姣好,在soft-core和hard-core的邊界游走,幾能勾起男人性慾;特別是描繪魔法的幻象,線條的想像力和表達力驚為天人,幾何造型和圖騰設計層出不窮,炫目到令人頭暈「Wee Wung Wung」,這部Sci-fi、Erotica、Psychadelic的混合體,真是近年難得一見的作品。《Powr Mastrs》系列尚未結束,期待第4集出版。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