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記香港教訓 -- 尊子《尊子漫畫「港」中英》
壹出版,1994,香港
假如香港漫畫沒有政治漫畫的話,香港漫畫就不是香港漫畫。逃難來港的祖輩母輩紮根於此,造就言論自由的社會,在各種歷史和地緣政治的因素下,孕育出華語世界中最為精采的政治漫畫,天天在報紙專欄中上演。今年正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三十週年,翻看1994年﹣﹣即簽署後十年出版的《「港」中英》,對照前前後後當下光景,別有一番滋味。
尊子曾在訪問裡表示,他每天跟著時事新聞跑,筆耕的戰場在報紙上,題材有時限性,結集成書出版於是顯得沒意思。然而,較早前九十年代他就出版過幾本漫畫結集,如《混帳東西》(1991)、《過渡期'91-'92漫畫集》(1992)、《乜議員正傳》(1997)等作品,經過編輯篩選和附加評注,新聞雖過時,議題仍然有效。議題仍然有效是因為,歷史尚未結束,當下的香港問題,是舊問題的延續。
因此重讀《「港」中英》,裡面描寫過渡期出現的各種巧立名目的傀儡和代議圈套,或中英雙邊談判而港人聲音缺席,或草擬基本法的陰濕陷阱,或前朝打壓民主的殖民地制度被新朝所利用,凡此種種,今天改朝換代,同一套戲的角色不變,只是多了些新人飾演而已。然而,在近年本土主義方興未艾的時勢下,重溫過渡期的歷史細節,當可更深入理解這場政治劇的操作套路,香港從前懼怕的「九七大限」已過,香港人在沉睡中覺醒,就不再輕易中計、重蹈覆轍了。
* * * * *
尋找亞洲主體 -- 楊鈺琦《工廠》
慢工紀實文化製作,2014,香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出口工業,因國際社會對大陸實施禁運而獲得蓬勃發展的機遇,經濟突飛猛進。類似的故事也曾在台灣發生,楊鈺琦《工廠》記述母親在出口外銷的玩具工廠打工,撐起一國的經濟,直到八十年代工廠遷到大陸,工廠工人一下遭社會淘汰。如今企業又再搬到生產成本更低廉的越南、印尼等國,這是亞洲人的共同經驗。
來自台灣的出版人黃珮珊,居於雲南山中茶園,去年在港成立慢工出版,慢工就是為求出細貨,出版品專門以絲網印刷製成,製版、曬網、印刷、晾乾,由黃一人包辦。《工廠》雙色套印,套色準繩尤勝機器,本書中、英、法文版本同時印成,共限量三百本,早已預購一空。時間和製作成本高昂,也是為了給作者分得更多版稅,如此運作方式,乃盡一人之所竭所能;若是大公司,習慣粗製濫造,睬你都儍。人人說電子書遲早取代實體書,我卻認為新科技會更逼使手藝和物料推向更極緻﹣﹣﹣即使《工廠》作者風格未夠釋放,筆觸細碎如眉頭深鎖,或裝幀紙材色澤襯托尚未完善﹣﹣慢工出版,如此這般精益求精的嘗試,不能不寫個服字。
台灣、香港、中國、緬甸、越南、菲律賓......,慢工出版人來回走訪亞洲多國物色人選,尋找有志繪畫紀實漫畫的畫者,極期望能以亞州人的第一身角度重新描寫亞洲,不讓西方專美,如此願景,長路漫漫,指日可待。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4年7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