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寫得不好的)舊文重登 3


教你點入行的實用指南
﹣﹣馬龍《漫畫教坊》

創建出版 (香港),1990

漫畫家點入行?這是年輕人常問的問題。馬龍以多年在報章發表的經驗,談談成為專業漫畫家的門路。

先來基本功:臨摹偷師,培養耐性和恆心,習成技法;再來漫畫格式的摸索:對白氣泡的形狀和閱讀次序,如何構圖,還要雕琢文字,分鏡起承轉合;再到幾種基本題材的改寫練習,還有論及成為政治漫畫家必要的觸覺和道德立場。旁人以為無從入手的技藝,馬龍都能深入淺出說明。書裡特別提到報章基本製版需要,以及編輯選材準則與時機考慮等,讓投稿者不至為編輯增添麻煩。這些行規和投稿秘訣,十分實用,初學者不至錯摸門釘,走寃枉路。

綜觀兩岸三地的報紙及副刊,裡面刊載的漫畫專欄、或利用插畫來豐富版面,香港報紙為之最多。相對來說,香港報紙版面較多利用視覺傳達資訊,不限於純粹文字傳達;同時由於香港地緣政治位置、歷史因素或報業傳統,香港政治漫畫在華人報紙之中亦最為活躍。因此,香港報業長年漸漸培養出薄裝武打漫畫以外的漫畫生力軍,令香港漫畫變得稍稍比前多元豐富。可以說,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是香港的命根。

* * * * *


日漫強勢,如何本土?
﹣﹣陳仲偉《台灣漫畫文化史》

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 (台灣),2006

本書主要論述1945日治時期結束後,台灣漫畫的發展情況。作者特別對1966-1987年間,台灣實施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的政治審查制度對台灣漫畫的長遠影響和打擊,作出深入的分析。

陳仲偉指,台灣戒嚴時期,一方面政治(反共)宣傳漫畫及兒童漫畫主導市場,形成「漫畫要有政治功能」、「漫畫要有教育功能」的既定觀念,忽略讀者到底想看甚麼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1970年代適逢盜版日本漫畫熱潮,盜版商以不法手段避過審查,日本漫畫/成人漫畫,強勢佔據市場,形成台灣本土漫畫的斷層。即使後來解嚴後出版業恢復自由,台灣漫畫在長期積弱及編輯制度尚未成熟下,面對網絡媒體和經濟波動的衝擊,出版水準及銷量依然不敵日漫。2000年後亞洲各地提倡「文化產業」觀念,然而文化是長期積累的,產業則有投機成份,以產業經濟為目的的「文化產業」,其實是本末倒置。故此作者主張漫畫家及出版社必需深切了解自身文化,明白大眾的文化需要,才能闖出新天地。

反觀香港情況,我成長於八、九十年代,中學時期正值港府大力打擊暴力漫畫和色情漫畫,家長老師齊齊向漫畫說不,與此同時,日本漫畫瘋行,我正好踏正香港本地漫畫的斷層。及後在報章媒體或二樓書店發現獨立漫畫家如黎達達榮、利志達、歐陽應霽等作品,才能認真正視漫畫作為創作表達的形式。如今創作多年,愈來愈想追溯前輩走過的路,望能接通上一代人留下來的遺產。

(原刊於「動漫基地」網站,2013年10月)

沒有留言: